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相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它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地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
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
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人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
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人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作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
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
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鈍,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